在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回首徐浩铖的故事时,不禁为他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和改变乡村面貌的决心所感动。徐浩铖,一个毕业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年轻人,在2021年通过国家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这个以桑蚕闻名的地方,却因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制约着当地村民的增收。
回到家乡后,徐浩铖选择了成为一名农技人员,扎根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初来乍到,面对的是村民们对于新技术的陌生与怀疑,以及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徐浩铖退缩。他深知,要真正实现产业振兴,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
在遍访了百余户村民之后,徐浩铖发现,尽管大庙镇是远近闻名的“桑蚕之乡”,但大量的桑枝却被当作柴火浪费掉了。这让他感到无比惋惜,同时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何不尝试将这些废弃的桑枝转化为财富?于是,他开始四处奔波,考察川渝各地新型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并积极争取各类产业发展资金。
经过不懈努力,徐浩铖和他的团队终于找到了答案——引入智能化养蚕企业、与西南大学共建桑蚕科技小院、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等措施相继落地。特别是当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废料的桑枝被成功转化为食用菌棒,上面长满了肥厚鲜美的菌菇时,徐浩铖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技术上的突破,更有观念上的转变。基地负责人杨昌梅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时感慨万千:“以前从没想过桑枝也能‘变废为宝’。”而现在,这个小小的基地每年能产出超过300吨的菌菇,产值突破百万大关,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务工增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庙镇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桑蚕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了惊人的1.3亿元。每到暮春时节,成片的桑葚挂满枝头,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采摘体验。2024年的桑葚采摘节期间,全镇共接待了15万游客,各类桑蚕产品的销售额高达6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更是达到了800万元。
而对于徐浩铖来说,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实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对这片土地许下的承诺。未来,他还计划建设民宿,打造四季皆美的乡村旅游胜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在这条追梦的路上,徐浩铖始终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就一定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年轻人的力量,也为无数想要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