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资中县马鞍镇拾童庙社区,有一位名叫曾耀锋的年轻人正在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作为一位90后的党员,曾耀锋不仅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拥有着一颗为家乡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从建筑行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变
曾耀锋曾经在广东从事建筑行业,并在那里小有成就。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希望看到家乡发展的愿望。在家乡“三农”宣传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家乡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开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于是,曾耀锋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之旅。
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的探索
回到马鞍镇后,曾耀锋流转了4.78亩的土地,开始尝试稻渔生态立体种养循环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在水面种植水稻、水生植物等粮经作物,在水下养殖白乌鱼“玉龙系列”,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这不仅是资中首个实施这种创新模式的项目,也是曾耀锋对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胆探索。
克服困难,追求成功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初期,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曾耀锋遭遇了鱼苗死亡和作物欠收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曾耀锋四处请教专家,前往各地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并不断进行试验调整。经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环境的种养模式,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渔稻共生”的奇妙之处
曾耀锋实践的“渔稻共生”模式展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氨、氮、磷等物质成为了水稻生长所需的天然肥料;而鱼类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吃掉部分害虫,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整个生产过程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生产出了纯天然的有机食品。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农场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作物的抗倒性和抗病性。
政策支持与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资中县积极推进“大学生进农村”、“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吸引更多像曾耀锋这样的优秀青年回归乡村,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政策的支持下茁壮成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曾耀锋计划聚焦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稻渔”模式规模,吸引更多的参与者,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新的项目,延伸产业链,甚至研发具有独特风味的“佐料包”。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带动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